中國能源行業發展的每一步,都伴隨著變革探索與勵精圖治,改寫了我國“一窮二白”的能源歷史,深刻影響了世界能源格局,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如同春雷喚醒大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45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成就了一段東方傳奇,能源行業也書寫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作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明確了建設能源強國新目標,為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能源是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產業,是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重要支撐和強力保障。45年來,能源行業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瞄準方向、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條波瀾壯闊的發展之路——能源供應從極度短缺到多元化供應體系,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能源管理體制從計劃走向市場,電力、油氣等領域充分釋放發展活力;技術從依賴進口到實現出口,自主創新能力和裝備國產化水平日新月異;能源結構從“一煤獨大”到多元化、清潔化發展,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從無到有、蓬勃生長。中國能源行業發展的每一步,都伴隨著變革探索與勵精圖治,改寫了我國“一窮二白”的能源歷史,深刻影響了世界能源格局,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能源自主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能源基礎十分薄弱。1978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5712萬千瓦,發電量2565.5億千瓦時,人均裝機容量和人均發電量不足0.06千瓦和270千瓦時。“拉閘停電”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煤荒、油荒時有發生。
改革開放后,為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我國多措并舉增加能源生產供應,加大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經年奮斗,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全國發電裝機規模較改革開放初增長約48倍,電力可靠性和電能質量均達到較高水平,用戶平均供電可靠率為99.89%以上,電氣化發展水平位居國際前列,年人均用電量從改革開放初的260千瓦時提高到2022年的6116千瓦時,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如今的中國是世界最大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在建核電裝機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能源安全保障邁上新臺階,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不斷完善,能源生產總量10年增長了33%,有力保障了能源供需總體穩定、能源價格總體穩定,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6%以上的增長。
改革讓中國活力奔涌,開放讓中國擁抱世界。在增強國內能源生產的同時,我國加大了對外合作的力度,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我國早期是一個油氣凈進口國,勘探開發技術落后,而目前油氣勘探開發已從陸地走向海洋,步入深水石油強國之列,并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油氣勘探開發、下游煉化、貿易等活動。”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震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中國石油已在全球建成了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美洲和亞太五大油氣合作區,構筑起橫跨我國西北、東北、西南和東部海上的四大跨國油氣運輸通道,形成了亞太、歐洲和美洲三大國際貿易運營中心。
2013年,中國更是開創性地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國家能源局國際合作司司長魏曉威介紹,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中國能源企業在國際舞臺上大展身手,陸續建成投運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巴西美麗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項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等一大批重大標志性工程,不僅有力促進相關國家和地區能源共贏發展,也為推動保障全球能源市場安全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發展活力
45年改革走過的每一步,都不斷打開新的可能。
改革開放之前,能源行業實行政企合一、壟斷經營的計劃體制,在相當程度限制了生產力。為滿足發展需求,煤炭行業率先在體制機制上作出調整,淡化計劃經濟色彩,逐步建立起適應煤炭行業發展規律的政策環境和準入制度,尤其是1994年,取消了統一的煤炭計劃價格,煤炭企業根據市場需要自主對煤炭進行定價,行業首次進入了爆發式增長階段。1978年我國煤炭產量還只有6億噸,而到2022年,這一數據就達到了44.5億噸。過去幾十年,煤炭始終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壓艙石”。
石油行業發展也有類似的改革路徑。45年來,油氣行業陸續放開勘探開發內外資準入,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游統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油氣市場體系初步形成,解決了歷史形成的部門分割和壟斷,為油氣行業的科學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樣,改革極大地促進了電力事業發展。2002年,國務院出臺《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拉開了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序幕。這一方案從根本上改變了指令性計劃體制和政企不分、廠網不分等問題,重組國有電力資產,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外資和民營的多元化競爭格局。隨著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印發,新一輪電改已走過8個年頭。2022年,全國市場交易電量共5.25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60.8%,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已初具雛形,市場決定電力價格的機制初步形成,市場機制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和保障電力供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個個頂層設計和制度決策,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釋放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標定了中國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高度,從構想到行動,每一次都不斷開創歷史新篇。直至今日,能源行業依然在持續推進電力體制改革、油氣體制改革,持續健全能源法治體系和行業監管體系。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油氣全國一張網,持續優化用能營商環境,全面提升能源領域市場化水平。
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
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能源行業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的底氣。
一部中國能源發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創新史。回想20世紀90年代,中國首條±5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葛洲壩至上海南橋直流輸電工程建設之時,我國電力工業較為落后,項目裝備和技術全套購買自外資企業,連一顆釘子都需要進口。而如今,我國電力輸送、資源配置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首個全面掌握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并實現商業化運行的國家。
6月18日,葛洲壩至上海南橋直流輸電改造工程正式投運,讓這座曾經的“洋變電站”換上了“中國芯”。項目不僅僅將換流閥等嚴重老化設備進行了改造,還首次采用可控換相換流閥代替傳統換流閥,是對傳統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又一次重大革新,是輸電技術領域的又一次“中國引領”。
核電是戰略高科技產業,是大國必爭之地。12月6日,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商業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中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和應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項目攻克了多項世界級關鍵技術,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3.4%。“示范工程成功研制出首臺套設備2200多臺(套),鞏固了我國在高溫氣冷堆先進核電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華能石島灣核電公司總經理張延旭介紹,高溫氣冷堆是國際公認的第四代先進核電技術,具有固有安全性,即在喪失所有冷卻能力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特性,不會出現堆芯熔毀和放射性物質外泄。
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始終在能源技術裝備自主創新的道路上扎實前行,大國重器和能源超級工程頻頻上新:中國煤電,掌握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超低排放燃煤發電技術,清潔化成效顯著;中國水電,白鶴灘、烏東德等巨型常規水電,陽江、長龍山等抽水蓄能電站全面建成投產,我國具備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百萬千瓦水輪機組設計制造能力;中國核電,擁有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中國風電,制造出全球首臺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風電技術從內陸向深遠海挺進……總體來看,我國能源技術和裝備走過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從學習引進到自主研發的非凡歷程,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局部領跑的趕超。
“還有一大批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正在蓬勃興起。”能源電力專家趙文瑛指出,新型儲能技術發展迅速,壓縮空氣、鋰電池、飛輪儲能等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相關產品走俏海外,成為新的增長極。
追“新”逐“綠”向未來
改革為人民、開放向未來。新時代以來,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的科學指引下,我國深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增長約3倍,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9.7%提高到2022年的17.5%,以年均不到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越走越寬闊。
在內蒙古,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光伏治沙基地——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日前迎來全容量并網,項目年均生產綠電41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燃燒12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9.8萬噸。光伏治沙不僅具有能源發電效益,還能推動生態保護和提升經濟發展。目前,這一模式在內蒙古、山西、青海、甘肅等荒漠化地區被廣泛復制和推廣,昔日的茫茫沙海正在成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的巨大增長點。根據規劃,到2030年,我國規劃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55億千瓦。這一體量,超過20座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總和。
第19屆杭州亞洲運動會是一場令人難忘的綠色體育盛會——開閉幕式首次使用“數字煙花”代替“實物煙花”,全部場館綠電供應,主火炬燃料創新地使用了零碳甲醇燃料,在亞洲運動會史上首次實現碳中和。綠色亞洲運動會正是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一份亮眼成績單。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超過50%,歷史性超過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一煤獨大”已成為歷史,美麗中國綠能涌動、風光無限。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最新數據,繼今年6月突破13億千瓦后,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再創新高,截至10月底突破14億千瓦,達到14.04億千瓦,約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9.9%,其中風電4.04億千瓦、光伏發電5.36億千瓦、生物質發電0.44億千瓦。預計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突破14.5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將突破10億千瓦。
新能源快速發展是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樣也受益于改革開放。“中國企業將新能源產品出口海外市場,得以迅速完成產業的初期培育。”中金研究院執行總經理陳濟稱。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能源政策支持體系日臻完善,推動新能源產業從成長起步逐步邁入產業化,為新能源大規模化開發利用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清潔能源產業貿易合作勢頭正盛,中國光伏組件產量全球占比超過3/4,風電關鍵零部件產量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以上,成為穩定全球清潔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力量。不僅如此,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低碳能源投資已經超過傳統能源,有力支持了全球能源綠色低碳發展。